傣族的风俗习惯目录
傣族的风俗习惯
一、傣族的节日:
1、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2、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3、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二、傣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特点:
1、饮食习惯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
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
傣族也食昆虫。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有食花习俗。
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2、建筑习惯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
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
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3、服饰特点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商业十分萧条,商品极少,价格昂贵,奸商又从中牟取暴利。
广大傣族人民受尽了剥削。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地区各州县都建立了百货、民族贸易、外贸、农具、食品、医药和饮食服务等公司。
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傣族的生活习惯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
一、风俗习惯:
1、婚姻: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2、葬礼: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二、聚居地区: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三、风土人情:
傣族有食花习俗。
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的地方。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肃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疏通了民族关系,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
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推陈出新。
德宏州傣剧团编排的大型傣剧《兰嘎西贺》,几年来已演出50多场,观众近20万人,在缅甸等东盟国家演出也大受欢迎。
2004年,由德宏州傣剧团创作、改编的大型傣剧《南西拉》,在“2004年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剧(节)目展演”一举荣获综合金奖等10项大奖。
第一次引进国外动画巨片《猫和老鼠》并翻译配音成为民族语;西双版纳第一张葫芦丝音乐专集《美丽傣乡》等多部剧集音像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