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氏杀菌,巴氏杀菌名词解释

admin 29 0

什么是巴氏杀菌目录

什么是巴氏杀菌

巴氏杀菌名词解释

喝牛奶时经常看到“巴氏杀菌”,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求科普?

巴氏消毒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巴氏杀菌

什么是巴氏杀菌,巴氏杀菌名词解释-第1张图片

巴氏杀菌是一种使用较低温度杀死病原菌的消毒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巴氏杀菌通常在62-75℃的温度下进行短时间处理,或者在75-90℃的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处理。这种杀菌方法主要应用于牛奶、果汁、酒、啤酒等液态食品,以及一些需要保持原有风味的固态食品。

巴氏杀菌的原理是利用病原菌在低温下不易生长和繁殖的特性,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食品本身的影响。在巴氏杀菌过程中,食品中的病原菌会被杀死,但是其他有益菌和酶等物质能够得到较好的保留。因此,经过巴氏杀菌处理的食品,其营养价值和口感与新鲜食品相似,但是保存期限会大大延长。

总之,巴氏杀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品消毒方法,它能够杀死病原菌,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收到你的喜欢啦收到你的喜欢啦

巴氏杀菌名词解释

什么是巴氏杀菌,巴氏杀菌名词解释-第2张图片

巴氏灭菌名词解释解答如下:

1、简介

采用较低温度(一般在60~82℃),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食品进行加热处理,达到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目的,是一种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不损害食品品质的方法。

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而得名。

巴氏杀菌热处理程度比较低,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加热,加热的介质为热水。

2、主要原理

巴氏杀菌是将混合原料加热至68~70℃,并保持此温度30min以后急速冷却到4-5℃。

因为一般细菌的致死点均为温度68℃与时间30min以下,所以将混合原料经此法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致病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细菌;混合原料加热后突然冷却,急剧的热与冷变化也可以促使细菌的死亡。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