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闻一多目录
红烛闻一多

红烛闻一多,意指在红烛下读书多。这句话出自晚清著名作家曹禺的《原野》一书中的“白牡丹”一节。在这个故事中,白牡丹是一个贫穷而勤奋的农村少年,他靠着瞌睡做炭时偷偷读书,一天夜里,他在粗麻衣的界限里偷偷点燃一根牛肠灯读书,当他燃烧点燃的红烛照亮了衣袂时,传来了人们闻所未闻的说话语文学念课。这句话通过描写白牡丹点燃红烛读书的场景,反映出了他刻苦读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 “红烛闻一多”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热爱读书或勤奋学习的态度。这句成语也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学习,艰苦刻苦,通过不懈努力去追求知识和进步的精神。它表达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决心。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原文如下: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
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
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
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
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
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
闻一多的《红烛》全文是怎样的

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全文如下: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