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里目录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里
【答案】:C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作家司马迁作品《史记》的知识,需要考生了解识记,是近年常考的考点。
技巧点拨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典故的出处的了解,考生应了解典故并识记其出处。
鸿雁传信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一词也由此而来。
另有一种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鸿雁传书起源于哪个典故
鸿雁传书起源于《汉书》卷五十四之《苏武传》。
原文: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武帝时期,苏武持节访问匈奴,却被截胡了,流放在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放羊。
后来匈奴和汉朝关系好转,汉朝派人对匈奴说,我们在射大雁时发现一只大雁腿上绑着帛书,问苏武在什么什么地方,要求匈奴释放苏武。
于是匈奴没办法放了苏武一行,体现了苏武的气节。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介绍:
苏武在天汉元年作为汉朝的外交官出使匈奴。
自古以来,就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扣人质的外交法律,大家约定俗成,无需多言。
所以,在理论上,苏武此行的安全是非常有保证的。
因此最初苏武是抱着出差的想法出使匈奴的,当然也是带着君王的旨意和重托而来,可惜,正当苏武返程的时候,匈奴发生了内乱,殃及苏武一行。
苏武莫名其妙被扣留了,虽然按照当时的国际法,匈奴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这样做,可是匈奴部落摆出我是匈奴我怕谁的态度。
而后单于派大臣卫律,巧舌如簧,让苏武叛变。
在苏武平生所受的教育,是威武不能屈。
所以他严词拒绝,即使是好朋友李陵相劝,苏武亦不为所动,使出各种智慧和毅力与之周旋。
传达的是山高水远路迢迢的思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
以上内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