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由来目录
长城由来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道军事防线,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长城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明长城。明长城的主要建造工程发生在明代,其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侵。 明朝时期,朝廷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一系列的城墙和烽火台,用以防御北方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这些城墙逐渐连成了一道长城。明长城以石灰和砖块为主要建造材料,它不仅起到了防御作用,还作为交通和通信的重要通道。 明长城的建造过程非常艰苦,工程千难万险。修筑长城的壮丽工程能力一度使世人为之赞叹。修筑过程中,没有施泥方块流砂之类,用的材料全是石头。工匠们把石块从山间滚到河边,从河里运到山上,由上头的工人传给下头的工人,渐渐累积起了一座座高耸的城楼和城墙。明长城的建造历时几百年,修筑过程经历了很多朝代的更迭,在明朝时达到了高峰。 长城的作用不仅仅是军事防御,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世界遗产之一。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中国的文明与辉煌。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国最独特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万里长城的来历?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长城的长度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参考资料来源:
长城由来150字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长城是怎么来的?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
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
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
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
简称为长城。
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拓展资料:1、长城名字由来: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