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交流
我们一起学习

念佛之人额头为什么会有莲花应(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佛祖为什么坐莲花台,莲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已知的最早与莲有关的艺术品,也是把莲与神结合在一起的,是一尊头上戴着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

念佛之人额头为什么会有莲花应(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佛祖为什么坐莲花台,莲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已知的最早与莲有关的艺术品,也是把莲与神结合在一起的,是一尊头上戴着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文献中有关印度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站在莲花上,戴着莲花的花环。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

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

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关于“佛与莲花”诗句有哪些?

为什么佛教中多以莲花为喻,以及莲花为什么成为一种佛教信众普遍认同的象征性图腾?这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解答。但是,个人以为自古及今,乃属天台智者大师的诠释最为周详。这里介绍一下。

天台智者大师是东亚佛教轴心——中华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

其中《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法华玄义》)的开头,专门对《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圆顿经典的经题作了精彩的诠释,真可谓“口吐莲华”、辩才无碍,据说智者大师单演说此经题的妙义,就演讲了三个月,从此智者大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象征辩才不断、灵感不断的一位神圣。

善男、信女们若求辩才、求艺术灵感和创意,勿忘当往浙江天台山朝礼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诠释经题中的“莲花”原为“莲华”,因“华”古同“花”字,此处皆写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第一,为什么不以别的花为喻?】

【原文】例有粗花。

云何为粗?狂花无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后花;或前花后果。

【大意】普通的花与莲花相比,是“粗”而不“妙”古语中,“粗”与“妙”是反义词),不如莲花更能体现此经的圆顿法义。为什么?因为这些花要么是有花而无果,要么是一花而多果,要么是多花一果,要么是一花一果,要么是先见果后开花,要么是先开花后见果。

这里和以下,“花”譬喻业因,“果”譬喻果报。

【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瘢淮斡鞣卜颍┭改福ㄔ阼筇欤淮斡魃牛种挚嘈校沟媚??;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次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大意】

1、有花无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外道的修为,他们盲修瞎练,白白禁欲苦行,而未能获得真实究竟解脱的果报。是为“狂花无果”。

2、一花而多果的那种花,是比喻世间一切善行,如孝养父母等。人们由某种殊胜的善行,以此善因,来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种天福。

以一种善行而感得多重乐果,是为“一花多果”。

3、多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发心,修学解脱道,虽有种种苦行,只能证得阿罗汉——小乘涅??之果。以多种世、出世间善业,而感得一涅??果,是为“多花一果”。

4、一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麟角独觉的道法。

这一类仙人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他们完全隐遁,与世隔绝,故称为“一远离行”。以一远离行感得一涅??果,是为“一花一果”。

5、前果后花的那种花,是比喻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种果位,当生证得这种果位的人,已经见道了已断三界之见惑),但还没有完成实际的修道。

通俗地说,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对某种事物有了决定性的知见,但还没有在这种知见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是为“前果后花、却后修道”。

6、前花后果的那种花,是比喻菩萨的六度万行。菩萨六度的初发心,是以有情世间为环境、为对象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叫“先藉缘修”缘指有情世间这种外缘)。

比如布施,需要有布施的对象;忍辱,需要有难忍能忍的外界苦缘等。但是,真正的菩萨道是不能着相的,即要证得“无生法忍”,如《金刚经》所开示,虽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众生而又不断排除我、人、众生之相执,在胜义观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生后真修”就是说,得“无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萨,是真行菩萨道。

但是要证得“无生法忍”,又必须有藉有情世间外缘所做的六度万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你看,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概括大乘佛教关照世间民生、不离世间有情的菩萨精神,但同时又以超脱世间、摆脱现象束缚的出世智慧来为菩萨万行作指导、这就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能够在心底彻底净化无我故无私)、使世间万善出离虚伪,这是多么深刻而高度辩证的思想。

然而,以上这种种花所譬喻的行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圆顿妙法,“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第二,为什么偏偏以莲花为喻?】

【原文】莲华多奇:为莲故花,花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花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大意】莲花有许多奇特属性。

1、为莲故花:莲花的内在就是莲蓬,莲蓬是果实之聚。

2、花实具足:莲花的出现,也就隐含意味着果实的存在。

3、即实而权:“权”是权巧方便之意,指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从此岸世界达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为施设的种种外在的事相。

“实”指佛陀真实的智证以及众生本具之佛性。莲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众,依佛经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种种外在善行。虽然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为目的,但其实,这些善行正是众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觉、或曰久远成实之本佛)的作用之显现,若无此佛性,终不能起六度万行,这就是“即实而权”--即因本佛性而起种种善行--念佛是谁?念佛是佛。

4、花开莲现:莲花开放的同时,莲蓬、莲子就一目了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时出现的。

5、即权而实:而同时,若无六度善行之昭显,虽有佛性,终不能体认佛性而证果。如《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虽有无价宝珠在衣里,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万行之事相而昭显佛性之理,正如若无莲花之开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实的存在。

6、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尽管明权实二理,但这种认知仍然是相对的,是指导修行的,亦不可执“权、实”为实而需要进一步超越的,在胜义中实无“权、实”二相及差别可得。总之,唯有达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了权与实、事相与本质、用与体、相与性的实相。

正是因为唯有莲花可适用于譬喻大乘佛法中最深奥、最圆顿、最微妙的法义,所以自《妙法莲华经》传世以来,莲花更进一步成为佛教信仰社会的一种图腾。

念佛之人额头为什么会有莲花应(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不是。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佛说带业往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念佛人在往生前没有断除惑业,但是仗着阿弥陀佛的大愿力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但是根据其生前修行的功夫深浅、莲花开启的时间长短和所证得的境界高低,大致分为九个品位。

一、“带业往生”是针对现在的娑婆世界而说的,因为没有将惑业断除,所以叫带业,不是说把所造的恶业带到西方。也有“带宿业旧业,不带现业新业”的含义,意思是没学念佛法门之前所造的恶业,可以带,但是不能认为可以“带业往生”而不改自己的错误习气,而罪上加罪。

二、九品往生出自《观无量寿佛经》,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三品,共为九品。引经文如下:

1、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复有三种众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2、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3、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4、中品上生:“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自见己身坐莲花台……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5、中品中生:“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6、中品下生:“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7、下品上生:“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8、下品中生:“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9、下品下生:“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念佛之人额头为什么会有莲花应(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菩提子莲花多少颗好?

108颗比较好,金叶莲花菩提便产自于九华山,多生长于各大寺庙旁边。由于它形似铜钱,寓意财源滚滚,细看又有点像莲花,也称为钱串儿、招财纳福、双面莲花、金叶菩提或金钱菩提等,是金钱树的种子。

金叶莲花菩提是一种状似飞碟,纹如花瓣,皮质坚硬厚实,密度很高的菩提籽,特别适合盘玩。近两年它的这一特性逐渐被大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制成菩提手串,拿来持珠念佛、修身养性。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朵百科 » 念佛之人额头为什么会有莲花应(莲花教是白莲教吗)


关注公众号『云朵百科』

获取最新生活交流资源!
带你玩转学习海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